close
LChat輔助程式

【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】據《洛杉磯時報》報導,數百萬印度人從鄉村移居到城市,因為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成就是最重要的成功保證。在家教養小孩的母親拉絲多季(Swati Rastogi)在觀看女兒克莎(Krisha)玩猴子玩具,兒子德魯瓦(Dhruva)在一旁將模型車一台一台排列,周圍還有散落一地的印度語和英語海報。

3歲的德魯瓦問媽媽巴基斯坦是不是印度的一部分,他獲得否定的回答。拉絲多季說:「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打哪來的。」她持續聚精會神地觀察兒女的動作。對於小孩的教育,拉絲多季可是一刻都不得閒。

2011年《虎媽的戰歌》(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)出版時,中國和散居海外華人間引起廣泛討論,在印度社會也激起波瀾。作者蔡美兒(Amy Chua)在今年1月前往捷浦爾(Jaipur)參加文學季活動,她告訴粉絲印度的虎媽可能比中國還多。

身為6個孩子的母親也是知名作家的紹哈德(Shobhaa De)說:「民眾對她的任何言論都瘋狂,我想她在其他地方沒有受到如此熱烈歡迎。」

在印度連續劇、真實情境秀、書籍和雜誌上呈現的印度虎媽,願意為了孩子的教育而做任何事情,甚至孩子尚未出生就開始了。最近在清奈出現一則廣告寫著〈尋找精子捐贈者〉的標題下附註:必須有頂尖科技大學學位。

視教育為成功途徑

許多移居到城市的境內遷徙者都是印度中產階級,父母親視教育為提昇社會地位和增加財富的門票。一項調查發現,家長將一半收入投入在教育花費,犧牲財力或做其他事情,只為讓孩子學習英文,未來不用回田裡工作,但這也衍生了「我為你做了一切,為什麼你沒有拿到好得成績?」的問題發生。

具有名望的德里公學(Delhi Public School)前校長瓊娜(Shayama Chona)說:「這變得非常瘋狂。」通往成功的路徑是從無名小卒日後能一路擠進知名醫院、頂尖大學或大企業。歐巴馬去年5月時曾說,來自中國和印度的青年競爭愈發激烈,美國學生要加緊腳步。

休士頓大學的印度裔校長卡托爾(Renu Khator)說:「在印度文化裡,父母親說『你要去當工程師、不是音樂家,你必須當第一,沒有理由』。」

拉絲多季自認是普通的印度家長,她辭掉軟體工程師職位,回家帶時年2歲的小孩,當起自學家長。女兒3歲時,她和旅行業的丈夫一起申請15間托育機構,找到一名擔任德里公學的董事,委請秘書讓董事寫一張推薦信,此外他們也向印度上師祈求。

當克莎獲得入學許可時,拉絲多季說:「這是神的旨意。」對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德魯瓦身上,拉絲多季每天帶德魯瓦到克莎的學校露臉,並且為協助學校活動的製作道具,後來德魯瓦也順利入學。

新生入學時,校長告訴家長:「如果你要一個輕鬆的週末,請去讀別的學校,如果你準備好週末要陪孩子學習,你來這裡就對了。」

儘管克莎入學之前就先研讀了第一年課程,她印度語和英語的書寫仍很吃力,回家後拉絲多季繼續輔導她。最近拉絲多季對指導克莎失去耐心,進度落後時,她因為生氣而揮了克莎巴掌,於是把她送去每週3次的家教,此外還有每週2次的藝術和舞蹈課。

孩子有念不完的書 

印度政府在3月初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,幾乎所有印度學生都被呼巴掌或在學校曾被體罰,另外有81%學生被告知學習能力不足。

孟買媒體《每日新聞與分析》(Daily News & Analysis)曾寫道:「毆打、呼巴掌和逼迫孩子在印度常見的虎媽戰術,這類教養行為在西方會引起兒童人權團體關注。」

印度為孩童的巨大壓力付出代價,在2010年有2,479名學生因為升學問題而自殺;2001年的自殺人數是1,571人。清奈的自殺專線Sneha是印度第一支進行諮詢的電話,因為去身心障礙科就診,會遭受異樣眼光,每天有450通是焦慮的學生打來的。

為追求完美,有家長會搭配風水和時間管理,撤除有線電視和社交聚會,再規定孩子每天放學後要念書10小時。

剛進入出版業工作的穆荷吉(Kavita Mukherji)說:「我媽很瘋狂,她把我鎖在房間,送餐給我,我無法離開家,有天我們去廟裡,她要求我圍著神像繞圈圈,我問她『如果繞1百圈,我就會拿到1百分嗎?』我媽受到挑戰,之後再也不帶我去廟裡。」

也許是印度文化強調包容,所以大部分的印度虎媽認為自己不像蔡美兒那樣嚴格。拉絲多季走回客廳,一面叫孩子收拾玩具,一面說:「我不是虎媽,我只是扮演我該扮演的角色而已。」

蕃新聞新版 馬上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