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天堂寶寶

國際勞動節剛過,除了醫護人員外,全場最吸睛的抗議隊伍,非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莫屬。

高等教育工會,初試啼聲,卻指出了台灣高等教育的弊病沈痾。特別是兼任教師常態化、一年一聘的專案教師與博士後數量暴增,凡此「非典型雇用」現象日益普遍,更讓教師之間存在著「一校兩制」的待遇鴻溝。

如今,高教從業人員號召集結,欲以工會制衡,甚至扭轉趨勢,備受肯定與期待。

但「血汗校園」的形成非一日之寒,當下要理出頭緒並不容易。除了少子化的大環境制約、教育部追求頂尖百大的政策思維外,校園內部的「食物鏈」也亟需被工會正視。

何謂大學校園內部的「食物鏈」?簡單講,就是專任踩著兼任與專案,教師壓榨學生助理的層層剝削體制。

試問,何以非典型雇用的教師會暴增?甚至愈來愈集中於國立大學?

答案是,國立大學資源多,甚至肩負「拚百大」的頂尖任務。因此學校系所挾優勢資源,不斷引進兼任、專案教師。據他們的說法是,希望藉此「減輕」專任教授的教學負擔。

把話說白,血汗校園並非遍地血汗,而是有一票「學術貴族」把血汗當養分。這些既得利益者,因為有兼任教師補位而能脫離教學現場,更藉博士後與研究助理之助而變成高產量的論文製造機。對學術貴族的職涯而言,非典型雇用人員多多益善,因為他們早就不是傳統意義下的獨立研究者。

如果非典型教師無法杜絕(就算專任缺全開,也不可能沒有兼任教師與博士後),那麼好好「善待」這些非典型教師,至少可期。更何況,要做到這點也無須一味上綱到教育部,只要學術社群內部自律,甚至系務會議層次就能獲得改善。

高教工會遲早得面對這個「自清」、「自律」的問題。畢竟高教工會不該只是一個伸手要錢、要缺的利益團體,更高的目標毋寧是「自治」。舉例而言,如果教師反對評鑑掛帥,抗議SSCI評鑑偏頗,但系務會議卻又以SSCI發表量來選才,豈不怪哉?

目標無法一蹴可及,但關鍵的一步必須勇於踏出。我們深切期待,高教工會能為真正的校園民主做出積極貢獻。

蕃新聞新版 馬上試!

加值服務
優惠情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郭彥伶 的頭像
    郭彥伶

    兩岸娛樂消息

    郭彥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